为深入推进“1+4+N”协同引导模式落地见效,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服务效能,切实帮助二级学院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,3月13日,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组织学校“引导教师团”,针对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、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群体,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“导”航行动专题培训。此次培训由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副处长吴艳秋主持,吸引了来自两个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及数十名青年教师现场观摩。
培训伊始,吴艳秋详细阐述了“1+4+N”协同引导模式实施路径,是以BOPPPS教学模式为核心,采用“理论解析-示范展示-实战演练-反思改进”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,通过主题化教学、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指导,形成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,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切实帮助。其中“1”为1位校级引导员和1位被引导青年教师,“4”为二级学院教学骨干和院级教学督导,“N”为其他教师。她指出,此次行动不仅是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,对今年两会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建议的积极回应,更是通过实际行动为青年教师减负增能,鼓励他们创新课堂教学方法,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。

在理论解析环节,引导教师宋晓倩详细讲解了BOPPPS模式的六步闭环模型,强调“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”理念。随后,贺叶露通过《转动惯量》示范课例,完整呈现了BOPPPS模式在课堂中的创新应用。她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、生动的教学演示和有效的互动策略,为观摩教师提供了可借鉴、可推广的实践范例。实战演练中,两位被引导青年教师分别进行了“10分钟迷你课堂”展示。最后,引导教师张春蕾和宋晓倩通过“问题导向+技术赋能”的创新思路对被引导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“把脉问诊”,并开出切实可行的“对症良方”,为被引导教师突破教学瓶颈提供可行性改进策略。

此次行动是“1+4+N”协同引导模式在校内的首期试点,现场反应良好。培训中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,还着眼于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目标,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怀和主人翁意识,引导他们以身作则,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好榜样。吴艳秋表示,学校将持续推进该行动,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“校院联动”的高效支持体系,力争2025年实现17个二级学院全覆盖,助力青年教师从“教学达标”迈向“教学示范”,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。